我们的冬奥故事从语言开始,却不止于语言

2022-02-17 16:33:12 | 来源: | 参与: 0 | 作者:许子威 赵婷婷

“喂,这里有一位运动员突发哮喘,急需语言翻译。”一通紧急求助电话让多语言呼叫中心线上俄语口译服务志愿者颜紫伊的心揪了起来。病人需要紧急就医,颜紫伊则需要在最快的时间里,查找到相关的医学术语,再翻译给俄罗斯的医疗队。随后,她按照标准的医疗用语翻译手册,一字一句地翻译给对方,病人顺利就医,她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那时,我才从真正意义上明白了我所承担的责任,也下定决心要把志愿工作当成自己的使命。”

22岁的颜紫伊是北外俄语专业的一名本科生,在成为志愿者之前她经历一次小小的抉择。去年,颜紫伊为准备考研,近一年没有回家。“如果这次参加冬奥志愿者工作,就意味着年三十吃不到妈妈做的年夜饭。”颜紫伊坦言,不能回家过年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后来,她看到学校播放的一段关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们工作的影片,有了很大的触动,“从国家大局出发,学会好好扎根,对我来说这是人生的启迪”。于是,她决定留在多语言呼叫中心,成了一名俄语口译服务志愿者。

对于志愿者们来说,冬奥志愿服务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是一份担当,更是一份传承。早在2008年,多语言呼叫中心就曾作为北京夏季奥运会的语言服务设施,提供44个语种的语言翻译服务。如今,呼叫中心全面升级、再次出发,活跃在2022年冬奥会的志愿服务中。奥运精神在传承,讲好中国故事的接力棒也在师生间传递。

多语言呼叫中心志愿者带队教师何腾腾,曾是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一名城市志愿者,他的主要工作是在学校附近的“蓝立方”为行人提供引路服务。那时,他还是北外马来西亚语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如今,作为冬奥会志愿者带队教师,何腾腾的角色在转变,讲好中国故事的情缘却没变。再次为奥运会提供志愿服务,对他来说,不但弥补了14年前未能深度参与奥运志愿服务的遗憾,更是让世界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的契机。“之前,我们靠着手中的一份圈圈画画的北京地图帮人指路;如今,我们有了冬奥通、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等‘黑科技’。中国真的越来越强。”

正在加载

精彩阅读

热点排行
  • 日排行
  • 周排行

-->